[ 10月4-5日 周末講座]
[ 10月4日 貴賓來訪]
趁著台灣設計師週在松菸舉行,台北副市長張金鶚教授、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暨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教授,連袂還參觀水逐跡特展。
左二: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;左三:交大人文社會學院曾成德院長 |
[ 10月3日 貴賓來訪]
[ 10月1~3日 同學們]
[ 9月30日 泛太平洋氣候變遷調適論壇貴賓來訪]
特展期間,許多國外貴賓來訪,這一天迎接的是最大團的外國來賓,有二十位左右,而且都是氣候變遷的專家。其中最為特別的是,其中也有吐瓦魯外交人員,趕緊請他來與展覽中吐瓦魯的展品合照一張。
[ 9月27-28日 講座]
本周末的講座談的是都市人比較陌生的題目。海生館研究員邱郁文大哥說明他投入的台灣湧泉研究計畫,並介紹萬巒一個與湧泉共生的村落─五溝水。週日放映紀錄片《黑》談台灣灌溉溝圳被工業污染的現象,柯導演也與觀眾有深入的映後討論。
[ 9月28日 試試看10公升的水有多重吧]
[ 9月23日 辛苦的導覽員們]
[ 9月23日 小朋友強勢來襲]
[ 9月 22日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來訪]
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為台灣建築與城市建設的規範立下標準,像是綠建築,社區安全等等。水逐跡特展中提出的幾種省水方式都與建築有關,例如雨水回收、衛浴設備與家電的省水性。
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何明錦所長(右) 與廖慧燕組長(左) 正在聆聽溪州莿仔埤圳的故事。 |
[ 9月 21日 攝影課]
社大攝影課由松菸的老樹與建築,拍到水逐跡特展裡頭來了。老師用展品來讓學員練習焦距、構圖等基礎技巧。還有學員第二天再自己過來複習一次,大家都好認真。
[ 9月20、21日 講座]
20-21日分別有兩位逐水旅人,透過講座為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。獨立的環境記者朱淑娟帶來她的書籍《捍衛正義─烏山頭水庫保衛戰》,這是她長期追蹤嶺南里居民對抗掩埋場的調查報導,給予公民行動很大的啟發;王武郎講師則分享他徒步海岸環島67天的觀察。
[ 9月16日 高中生來襲]王武郎向大家介紹徒步海岸環島的故事。 |
![]() |
朱淑娟的嶺南村捍衛水源故事,吸引了一些關心公民環境行動的朋友來聆聽。 |
[ 9月19日 蔓蔓 ]
郝龍斌市長一行人上午參觀水逐跡特展,提到台北市政府維護水源品質,以及減低漏水率的努力。台達電子董事長海英俊並邀請郝市長一起飲用新加坡的新生水,新生水是新加坡汙水處理廠提高標準,將汙水淨化到可以安全飲用的層級,乾季時有10%會添加在市民的自來水水源中。
[ 9月13日 全國水論壇 ]
[ 9月13日 全國水論壇 ]
[
9月12日 開幕式 ]
下午的開幕式,環保署副署長、水利署長,與台北市文化局長都來參加,水利署楊署長還提醒大家,全球各地時時刻刻都有地方遭受著洪患與乾旱的侵擾。
圖:左至右分別為,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、水利署長楊偉甫、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、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、台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、長跑好手林義傑。 |
圖:林義傑也投下明信片,許下自己對水資源保育的承諾。 |
[ 9月10日 佈展 ]
現場正在積極布展中,水逐跡展覽中的故事主角之一,長跑好手林義傑,到現場探班。照片中黝黑的臉龐,背景是一片廣袤的乾燥大陸,林義傑要分享的故事,就是與乾旱國度中他所遇到的聚落和人物有關。
9/10日 @ 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 |
[ 7月29日 溪州採訪 ]
這天我們到了彰化溪州找吳晟老師,錄製水逐跡特展中的錄音。我們坐在老師親手種植的樹林下錄製,他說著小時候在水圳嬉戲的故事,接著又說到村民如何守護這條水源。旁邊的「水田濕地」,是當地農民用契作方式,採取無化肥耕作,並推出「尚水米」這個品牌。
為了讓我們拍攝,這塊水田把插秧日期延到我們採訪的日期。插秧前,農民必須跟水利會知會,打開水門引水灌溉後,事先聯繫好的耕耘隊伍也會來作業,農民也同時在田埂處補土,避免水源流失。 |
吳晟老師腳下的,就是當地農田的水源 ─ 莿仔埤圳。 |
[ 7月26日 南沙魯採訪 ]